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麼,起源於巍巍太行的衛河則是新鄉的母親河。這條長達900多公里的河流,出太行,跨平原,浩浩蕩盪奔入大海。而生活在河畔的子民,不甘清貧和落後,他們就像奔騰的河水滔滔向前,闖出一片新天地,敢教日月換新天。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文
  記者 沈翔/圖
  醉鄉
  10年前,地處山區的新鄉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常年乾旱,人均年收入還不到1000元。如今,變成了一個有敬老院、幼兒園、體育場、超市,功能齊全、整潔美觀的新村。
  新鄉市鳳泉區耿莊村,20年前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村集體賬面上僅有700元,外債卻高達168萬元。如今,全村實現工業產值8.7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4600元,成為全國知名的小康村。
  同樣,在不遠處的新鄉縣小冀鎮京華村,數十年前還“貧窮落後、人心渙散、一盤散沙”,而今,已經成為擁有11個經濟實體,固定資產達28億元,人均年收入3.6萬元的先進村,村民免費享受糧油、住房、養老、入學等20多項福利待遇。
  ……
  村民沉醉在自己的優美鄉村裡,而在他們心靈深處,都銘記著一個人。
  離鄉
  5月5日,站在社區的聯排別墅前,42歲的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面對記者,記憶回到災難深重的少年時期:父親重病去世,貧窮的村民兌錢幫其下葬;大哥中風癱瘓,三哥、二哥相繼離世,3個嫂子改嫁,留下3個孩子……
  上世紀80年代末,距離輝縣只有幾十公里的新鄉市鳳泉區耿莊村,家家沒錢,戶戶無電,400戶居民吃不上水……當時十幾歲的耿瑞先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時間再退回到上世紀60年代,新鄉縣小冀鎮東街村第五生產小隊(即京華村),儘管窮得叮噹響,可村裡派系林立,武鬥不斷。20多歲的劉志華坐不住了。
  他們把憂愁、無奈紛紛揚揚地灑進衛河裡,重得連河水都載不動。最終,他們做出了一個共同的決定:旦辭故鄉去。
  夢鄉
  1985年,13歲的少年裴春亮進了磚窯場當工人。他對著大山思索:這日子啥時候才是個頭兒?
  從收音機里得知安陽有一家技校,於是,裴春亮攥緊幾十元血汗錢,偷偷跑到技校。學成畢業後開了理髮店、照相館和飯店。1994年,裴春亮跑到北京,推銷起了大理石,經過4年打拼,積攢了30多萬元。
  為了求得解脫,1988年,19歲的耿瑞先走進位於洛陽的軍營,他內心有一個強烈的信念,“我要當個將軍,光宗耀祖,讓家人不受欺負”。雖然沒成為將軍,但很快他就當上了排長。
  其實,在裴春亮和耿瑞先之前,早有人走在了前頭,這就是劉志華。她追隨北京大學畢業的丈夫,在北京落戶。
  紅艷的陽光,濃綠的樹木,現代化的生活……景色雖好,終究還是異鄉。
  回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1971年12月,劉志華和丈夫回到家鄉,毛遂自薦當上了新鄉縣小冀鎮東街村第五生產小隊的隊長,一干就是40年。如今,當初的東街五隊已經發展壯大成遠近聞名的河南京華實業公司,經濟實體11個,固定資產突破28億元。
  1992年,23歲的耿瑞先回到家鄉,開起了出租車。“我和新鄉市區的人打交道,只要說俺是耿莊的,他們就瞧不起,因為村裡路不平、燈不明、天不晴”。
  在耿瑞先看來,村裡搞不好,村支部書記、村主任有絕對責任。“要讓群眾過上好生活,等不來,要不來,只有乾出來。為了挖掉窮根子,就是再難的事兒,我也得去做、去辦”。
  1998年,26歲的裴春亮揣著30多萬元回到故鄉,他在縣城買了車、購了房,小日子滋潤無比,成了十里八鄉百姓口中的“能耐人”,同時,他又以45萬元的低價果斷收購了一個倒閉煤礦,此後煤炭價格節節攀升,財富滾滾而來。自己富了,而裴寨村還是多年前的裴寨村,種地靠天收,年年沒餘錢。
  變鄉
  要改變家鄉,就得當領導。1995年,倔犟的耿瑞先放棄了生意,寫了一封自薦信寄給鄉黨委。眾望所歸,他高票當選村支書。
  “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從群眾期盼解決的事兒做起。”這一干,就是19年。
  耿瑞先當選村支書10年後的2005年,裴春亮當選村委會主任。他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自掏3000萬元,鏟平了一個荒山禿嶺,建起一片二層小洋樓,村民全都搬進了新居。
  其實,早在當選村委會主任以前,裴春亮看哪家有困難,就偷偷幫一把。當上村委會主任後,他就大張旗鼓地幹起來:建樓房、修水利、資助學生、建浴池、辦企業、修商業街……2013年年底,總投資6300多萬元的裴寨水庫建成通水,不僅為5000多畝蔬菜花卉種植基地供水,還將打造生態農業和特色景觀旅游,讓農業產業化成為現實。
  “我父親去世,村民兌錢買了棺材下葬;我的3個侄女、侄子,是多戶村民接濟才活過來的,可以說,吃了百家飯,穿過百家衣。我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算富,人活著的價值就是讓大家都幸福。”裴春亮說。
  河,自古以來,便是歷史的見證者。它見證了血流成河的哀傷,見證了腥風血雨的歷史,見證了悲歡離合、人情冷暖,更見證了這些村官“心底無私天地寬,敢教家鄉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大仁大愛。這一切,猶如夜空中的繁星,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愈加奪目璀璨。一鍵分享到【網絡編輯:李鵬勛】【打印】【頂部】【關閉】
     (原標題:通江達海 敢闖敢拼反哺家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r96yrhvh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