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會帶來哪些改變?高校負責人、高職院長、高中校長都有各自的看法——
  初中階段就應開設
  《生涯規劃》課程
  專家認為,短時間內高校會很痛苦,但對以後的轉型和發展有利
  □通訊員 程振偉 本報記者 紀馭亞
  新高考方案公佈後,社會各界對高考新政的關註度也在持續升溫。昨天,浙江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梅新林、寧波市鎮海中學校長吳國平、杭州第二中學校長葉翠微為讀者做了第一輪解讀。
  而今天出來解讀新政的則是杭州師範大學校長杜衛、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王振洪和麗水中學校長戴一仁。
  短時間內高校會很痛苦,但對以後的轉型有利
  杭州師範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杜衛
  2011年以浙江工業大學和杭州師範大學為試點單位,浙江率先推出了“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制度,首次把統一高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高校綜合素質測試納入招考評價標準。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擇專業,高校也可以根據專業的特點選拔合適的學生。
  但對於高校而言,在增加招生自主權的同時,還會面臨巨大挑戰。根據改革方案,各個高校可以根據專業特點為每個專業自主確定0—3門選考科目範圍。但與此同時志願填報是專業優先,同一專業高校間生源的競爭將成為所有高校要面臨的挑戰。我們知道現在各高校專業的雷同度是很高的,尤其是一些綜合院校。比如一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在辦,但水平確實參差不齊。今後一些沒有比較優勢的專業,有可能逐步被淘汰。短時間內高校會很痛苦,但從長遠來看,這對於高校的轉型和發展是有利的。
  解決了高職院校招生“吃不飽”問題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研究員 王振洪
  高職提前招生採取一檔多投、雙向選擇的錄取方式,一個學生可以被多所學校錄取,這有利於考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專業和學校。
  而多元化的招考方式不僅使高職院校有了選才的空間,也為高職院校規範了科學選才的“標尺”。統一高考的不分文理、不分批次使得高職院校在普高生源的錄取上不再是過去對末批次考生的“被動接收”和“單向批發”,面向中職考生的“技能型”考試也更容易招收到“心儀”的學生,有利於進一步豐富和優化高職院校的生源結構,既可以解決高職院校招生“吃不飽”的問題,又為“吃得好”拓展更大的空間。
  新高考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考生志願和錄取過程由學校優先轉向專業優先,以專業志願來平行投檔並取消專業服從志願。因此,為了更好地引導考生理性填報專業,併在院校之間形成有序、良性的生源競爭,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專業細分化、院校專業同質化特征明顯的現狀,需要在區域專業佈局和院校專業結構上進行適應性的優化調整。
  《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有必要前移至初中階段
  麗水中學校長 戴一仁
  新改革方案讓學生自主地選擇選考科目,這需要學生對自己、對未來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這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首先要讓學生瞭解高中各學科的教學內容和學科特點,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逐步明確自己的興趣學科和優勢學科;其次,向學生系統介紹高校主要專業所學課程和畢業後的就業方向;第三,列舉當今社會主要的行業的職業特點。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職業傾向。這些都需要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因此,《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有必要前移至初中階段。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認識自我、學會選擇,規劃未來,改變了原來錄取模式中考分效益的最大化,利於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專業選擇的需求。
  而今後實施的“專業+學校”的錄取模式,可以鼓勵高校辦出獨具特色的、高水平的專業,屆時會出現一些整體實力不是全國一流的高校,但其中的某些專業卻是全國一流,從而吸引更多的高端學生報考這些優勢專業,打破少數高校對優生的壟斷,同時可以打破省內少數優勢高中對國內一流高校的壟斷,為欠發達地區高中的優秀學子上一流高校提供更多的機遇。這種以專業發展水平而不是學校整體實力進行排名已經成為國際上的通行慣例,這種註重專業發展的模式也可以促使高校從“大而全”轉向“小而精”的方向發展,培育優勢專業。
  (原標題:初中階段就應開設《生涯規劃》課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r96yrhvh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