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覃道周
  我叫覃道周,在石門縣供電公司壺瓶山供電所擔任所長。我從農電工乾起,扎根山區已經20多年了。在這20多年裡,我見證了山區從無電到有電的巨大變化。在這20多年,我雖歷經千辛萬苦,但收穫更多的是快樂。
  1995年,我們供電所轄區內還有焦山等3個無電村。當時國家來了政策,要消滅無電村。一直靠煤油、柴油照明的老百姓聽到消息後,架電的積極性非常高。焦山村當時不通公路,架設線路的通道是從樹林中砍出來的。我記得非常清楚,最後一根上山頂的電桿我們20多個人抬了三天,每天還抬不到300米遠。大家有的鞋子被樹樁刺穿了,有的手磨起了血泡,一天下來,渾身都是傷痕。可這根桿子抬到山頂時,大家實在太累了,電桿落地沒放穩就鬆手了,瞬間電桿滑下身後1000多米深的峽谷。三天的功夫白費了,個個都傻了眼,有人當時就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來。
  當時,我也很氣餒,但我暗下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趕在春節前把該村的電架通。那年冬天,我帶領員工日夜奮戰,硬是一個多月沒回家。11月18日,我妻子臨產了,家裡四處打聽我的行蹤,托人捎信讓我快些回家。可工期太緊,實在無法抽身,我只好拜托別人將妻子送到醫院,由於延誤了時間,我第一個孩子不幸夭折。當我病重的父親聽到孫子夭折的噩耗後,沒有說一句話,只是流眼淚,併在當晚永遠離我而去。當村民為電的到來歡呼時,我卻獨自一人來到父親墳前嚎啕大哭起來。
  2008年那場罕見的冰災,給壺瓶山電網帶來毀滅性災難,我和員工們再次面臨嚴峻挑戰。每天,我們都要在雪地里搶修10多個小時。我的雙手和兩腳全是凍瘡,眼睛里也充滿了血絲。為了趕工期,我們只能天天吃方便面,以致後來一些員工聞到方便面的氣味就作嘔!就這樣,我們連續搶修了40多天才將線路架通。
  當災區254千米線路恢復正常供電時,當37個村4953戶1.9萬群眾在燈火輝煌里迎接春節時,我和同事們還在深夜的冰雪裡高一腳低一腳地摸索著回家的路。
  長期工作在山區,我耳聞目睹百姓太多的辛苦。2007 年的一天,我在南坪集鎮上遇到一位七旬老人。那天,老人拄著拐杖,來回走了一天山路,就為買包鹽。 一包鹽對我們來說不算什麼,但對這位老人而言卻是一天的行程與勞累。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想,我們一天到晚穿行在山裡,為何不幫老人把這包鹽帶回去,減少他們翻山越嶺之苦?從此,我發動員工開展了一項額外的便民服務,就是為山區老百姓捎帶些生活日用品。小到一條毛巾、一包鹽、一瓶農藥,大到一袋米、一袋化肥。有時遇到摩托車不通行的地方,我們就肩挑背負給他們送到家。“進山帶商品,出山帶山貨”,已成為我們全所員工的一種自覺行為。6年多時間里,全所員工累計為群眾捎帶物資已達7萬多公斤。“電騾子”這個雅號,就是山裡百姓送給我們的親切稱呼。
  除了便民,我還和員工一道,儘力給予那些特困百姓一些救助。壺瓶山境內的剩頭麻風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專為麻風病人而建的,至今那裡仍住著來自全國各地的21位麻風病人。這些人肢体殘缺,缺少關愛。自打結識他們後,這個特殊群體就成了我的牽掛。從2007年起,每年端午節、中秋節、春節,我們都會帶著食品和日用品與老人們一起共度節日,幫他們打掃衛生,更換床上用品。在麻風村,“與世隔絕”了47年的李三新老人,用煙盒紙寫了一封感謝信。信中寫道:“你們比我們的父母還好,比兄弟姐妹還親……”
  2011年1月15日,我走進人民大會堂,領回了“中國最美供電所”獎牌,我本人也被省里作為重大典型在全省進行推介。其實,這些榮譽是屬於我們每個農電工的。只要能為老百姓辦點事,我們就會像“電騾子”一樣任勞任怨,因為我們大家都來自農村,我們的父母都是農民。
  (本報記者周勇軍整理)  (原標題:甘做大山裡的“電騾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r96yrhvh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